校园快讯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校园快讯 >> 正文

双节同庆·青春同行

发布日期:2025-10-10    作者:     来源:     点击:

当国庆的风拂过校园的红旗,当中秋的月照亮学子的眼眸,建院学子“家国”与“团圆”揉进双节时光,用一场热血沸腾的红色研学、一次温情满溢的中秋联欢,为师生们写下了最动人的秋日记忆——这里有信仰的温度,有陪伴的柔软,更有青春与时代同频的澎湃。

国庆研学:缅怀与探索,铸就青春信仰

10月1日的乌鲁木齐,天刚蒙蒙亮,征程社的学子们已列队出发。当乌鲁木齐烈士陵园的大门缓缓打开,松柏的清香裹着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,所有人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。革命烈士纪念碑前,学子们整理衣领、挺直脊背,右手握拳高举过肩:“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,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……”誓词声穿过清晨的薄雾,每一个字都像一颗钉子,牢牢钉在每个人的心上。

“同学,你们也是来缅怀先烈的吗?”一阵整齐的脚步声传来,驻疆部队的军人们身着迷彩服,正抬着花圈走向纪念碑。学子们主动迎上去问“叔叔,当年先烈们守边疆的时候,是不是特别苦?”军人蹲下身,指着纪念碑上的名字说:“有位战士才19岁,和你们差不多大,为了保护物资,在雪地里趴了整整一夜,再也没醒过来……”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学子们的脸上,有人悄悄抹了抹眼角,原本稚嫩的眼神里,多了几分坚定。临别时,军人们与学子们并肩站在纪念碑前,快门按下的瞬间,迷彩绿与校服蓝相映,成了这个国庆最耀眼的色彩。

 

随后,大家走进乌鲁木齐烈士纪念馆。展厅内,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、一件件承载着岁月的实物、一段段感人的文字介绍,瞬间将大家带回那个风雨如晦的革命年代。讲解员结合展陈内容,生动讲述着英烈们的故事——从为民族解放事业浴血奋战的革命前辈,到为守护边疆安宁奉献生命的英雄儿女,每一个名字、每一段事迹都令人动容。同学们紧紧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,目光专注地凝视着展品,偶尔因事迹的震撼而眼眶泛红,现场安静得只能听到讲解员的声音和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,那份对英雄的敬仰与对历史的敬畏,深深烙印在每个人心中。

10月2日的研学,是一场“穿越时空的对话”。走进乌鲁木齐科技馆,巨大的恐龙骨架模型让学子们忍不住发出惊呼,有人伸手比了比恐龙的腿骨,笑着说:“原来恐龙真的这么大!”在机器人互动区,编程机器人跟着音乐扭动身体,还会对着镜头比心,这是科技的魔力,更是探索的快乐。

午后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,像一本摊开的千年史书。在“五星出东方利中国”织锦前,学子们挤在展柜前,连呼吸都放轻了。从唐代的文书到新疆各民族的传统服饰,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“新疆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”,学子们拿着手机拍照,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。学子张国平说:“以前觉得‘家国’是课本里的词,现在走了这两天才懂,它是先烈的热血,是科技的未来,更是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历史。”


 

中秋联欢:教室里的月光,比家乡的更暖

10月5日晚,2号教学楼406教室的窗户上,贴着同学们亲手剪的玉兔、月亮剪纸,天花板上挂着红灯笼,桌上摆着葡萄、月饼、坚果——这是信息管理学院为留校师生准备的“中秋家宴”。

“同学们,中秋快乐!”党支部副书记郭照宇老师手里拿着一个月饼,笑着走进教室,“虽然很多同学没回家,但今天咱们在这里,就是一家人!”话音刚落,阿米尔江老师已经坐在了钢琴前。指尖落下,《喀秋莎》的旋律缓缓流出,一开始还有人小声跟着唱,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,歌声裹着笑声,飘出了教室,飘向了窗外的月亮。

 

“接下来,我给大家唱首《我的中国心》。”温丞逸副院长拿起话筒,当“河山只在我梦萦,祖国已多年未亲近”的歌词响起,有同学举起手机,打开闪光灯左右摇晃,教室里瞬间成了星海。温老师走到学生中间,有人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,有人跟着他一起唱,那一刻,老师与学生之间没有距离,只有团圆的温暖。师生同台朗诵中秋诗词,击鼓传花、你画我猜、成语接龙等游戏轮番上演,教室内外洋溢着欢声笑语。

这个双节,信息管理学院用红色研学的热血、中秋联欢的温情,给了学子们最生动的教育——家国,是先烈用生命守护的土地;团圆,是你我在一起的每一个瞬间;而青春,就是要带着这份信仰与温暖,勇敢地走向未来。